微信为什么那么火?

发表时间: 2019-01-14 作者:七中宣传组 浏览次数:3062

文/ 唐思敏、李汉宗、杜凯茜、邹荃、熊璐

语音聊天、刷朋友圈、点名、晒美食、晒自拍……不知不觉中,使用微信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在这篇文章里,就来探究一下微信火红的原因,以及它对我们的影响。


调查:微信哪个功能比较火?

微信调查.png

(摘自《广州日报》的调查)


微信 VS QQ

微信与QQ同为网络社交软件,在聊天功能上,微信最大的特色是语音通话。相比起,QQ从前传统的文字聊天,语音通话给人一种与对方距离更近的感觉。因为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感受到对方的每一个气息,所以语音聊天会让人感觉“相当于面对面的聊天”。而且摁着语音聊天的按钮就可以发送语音信息,降低了从前顾着打字而没注意前方导致意外发生的风险。所以,微信在国内网络聊天领域算是一位贴心的先行者。

在社交圈功能上,微信中“朋友圈”风靡大众,几乎无人不知。如今,我们只听说过“空间狗”却没有听说过“朋友圈狗”或者“朋友圈猫”(不赞成不雅称号,还是要讲文明的),从中看到朋友圈受大众喜爱程度之高。朋友圈与QQ空间的差别在于这两者的对于社交人脉的不同的概念。“朋友圈”中的朋友都是手机通讯录中用户认识的人,因此在“朋友圈”中,彼此之间是认识的,所以“朋友圈”中呈现的是自己较为真实的生活面貌。“QQ空间”则是以博客形式出现,在这“空间”用户无须以真实面目示人。因此,在这个空间中充满的更多是想象与猜测,真实往往不一定是“空间”用户的首要要求。

在推广资讯的功能上,微信的公众号可以每天定时的推送用户关注的信息。以往的在搜索引擎或相关资讯网站上检索感兴趣的资讯到资讯定时发送到手机中,随时可以查看感兴趣的内容,公众号提高了人们获取有用资讯的效率,这是“QQ空间”所做不到的便捷。公众号平台是一种实现信息全球化的优势表现,顺应了信息时代的趋势。同时,公众号不仅为用户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催生出公众号背后的营销公司与个人,这些公众号背后的操作者通过提供适应用户市场所需求的资讯获得用户的关注,从而拥有一定的人气,再经植入软性的广告盈利。这可谓是用户与公众号之间的双赢。

可见微信在如今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适应潮流的方向不断变化,因此站稳了脚跟。


扇旺微信这把火的几股“风”

 “微信”,是腾讯今天最成功的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也是互联网历史上增长最快的一种新软件。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微信这么火?

一、qq爸爸的“奋斗”

众所周知,微信还未诞生前,qq也曾疯狂地席卷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很多人的习惯。qq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体,而微信的用户来源很大一部分也得益于它。同时,媒体和广告的宣传,使越来越多人认识微信,开始使用微信。

二、朋友圈——私密的小基地

不同于微博的信息长河,不见尽头;不同于QQ的开放、交际甚广,微信要“小家子气”些。微信的朋友圈在没有用户的许可下,他人是不能随意浏览的,也不会外传。正是这一点使朋友圈信息量较少,大多是认识的亲朋好友的生活琐事、感情流露。至于那些公众大v的分享则移步订阅号里,和小基地隔开。所以一些平日里怯羞的人也开始敢于自我表现,例如自拍啦。朋友圈既满足用户的自我表现欲和窥探欲(好奇心),又给了用户的安全感。

 三、科技创新,准确定位

智能手机的普及度不断上升,使多数人都偏向使用智能手机而不是笨重的电脑。而微信则是腾讯对手机客户这一充满潜力的客户所推出一款快捷聊天娱乐工具。在微信里人们建立自己的小圈子,并且可以一对一地谈话、语音、发送图片和视频等等。比起微博、QQ,微信更注重的是微观个体及其感受,更人性化。并且给予用户主动操控选择,使用户的满足感倍增。

四、从众和明星效应的双管齐下

微信刚开始时通过明星来宣传退出产品,再利用其QQ的广大用户群体进行推广,使其影响了人们的选择,快速扩张用户。同时,使用微信的人越来越多,使不使用的人像是脱离了人群,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开始使用微信。


微信的“副作用”?

微信的火热也催生出了大量的“微信控”,这类群体主要的两大特征是:“狂刷”与“滥晒”。一遍一遍地刷朋友圈,而且刷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疯狂上传图片——晒旅游,晒美食,晒自拍……而且朋友圈里泛滥着各种名人哲理与所谓的“历史真相”,孰真孰假让人傻傻分不清楚。促使我们在朋友圈中表现得活跃有时并不单单是纯粹的对生活的热爱,或许更多是我们不曾察觉的心理机能让我们在朋友圈中表现出一个“理想的自己”。

人类天生就有着希望获得别人关注的需求,每个人生活在特定的群体中,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以满足被这个群体其他人关注的需要。当今社会,虽然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起来,但是,人与人之间却好似有着一个难以打破的隔阂,邻里间即使是住对门都不认识,大家相互间的心理距离很远。人们的心理认同感在这种环境下得不到满足,于是在跨越空间距离的微信上,在充满着熟人的朋友圈里,“狂刷”与“滥晒”便能为自己赚得更多的关注,在与朋友的互动中得到认同感。

获得认同感的一瞬间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与满足并不一定会让人们感受到自我价值真正地提升。在朋友圈中,通过“晒”而表现出来的形象往往是经过编辑的。从为人熟知的弗洛伊德的三我人格结构理论中可以知道,“超我”是由社会规范、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演化而生的一种被社会化了的人格。因此,塑造良好甚至完美的形象不仅会得到好名誉,更能够满足自己的心理要求:“我是富有同情心的”、“我是博学的”、“我是一位积极捍卫正义的好市民”……这样,人们通过表现更贴近、符合社会共同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形象从而获得一种被他人认同的满足感。不过,也正由于这些形象是苦心经营出来的,并非是真正的自己,有人会感到自己戴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面具,顺从大众的观点,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过分在意他人对自身的看法,最终就被他人不真切的指指点点捆绑住,难以动弹。在面对网络形象与真实形象差别较大时,空虚落寞或许就会促使人们继续美化自我形象,戴上更多的假面。

人类不仅天生就希望着获得别人的关注,也希望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可以说,上述的“狂刷”与“滥晒”源于人们的不安全感。当然,以偏概全是不对的,确实也有着许多人抱着助人为乐的目的晒出自认为实用的内容。例如,疯狂转发导致泛滥成河的“经典”与“人生哲理”。不过正如饺子再美味,吃多也会生厌,所以,“经典”常挂在嘴边也就难以保持它那让人仰望的经典地位了。短时间内扫读大量的哲理,试图成为哲学家、智者,这也正说明了人类是“认知上的吝啬鬼”——试图用最少时间认识最多的事物。许多“经典”被泛滥转发,不仅失去当初人们所期待的启迪作用,更有些被浅薄化、庸俗化,成为人们获得安全感的牺牲品。

微信只是作为一种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程序,它真正的利弊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去使用它。